网上科普有关“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密切联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密切联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常想太阳系与原子之间为什么会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呢?大家都知道宇宙是在不停的膨胀生长,我们可以把宇宙看做是一个细胞,太阳系当做是宇宙细胞中的一个原子,把围观世界中的原子看做是太阳系的缩小版,微观与宏观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本是同根同源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作为研究着总是习惯的那自己作为参照物,把它们区分为宏观和微观。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但是它们必然有着某种的联系,物理学中的相对论或许能够解释这种现象。例如在宏观世界中时间和距离概念,对我们来说是漫长和遥远的。微观世界中却是截然相反的。这只是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而已。也许我们所在的宇宙相对于某种未知的生物来说只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细胞而已。
纪录片《微观世界》观后感5篇
疫情时代,孩子是不是常常问道,“我们为什么要带口罩呢?”
是因为有病毒。
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
是啊,微型生物无所不在,甚至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却感知不到它们,是不是很神奇?
它们的外貌如何?生长环境怎样?吃什么东西?开的车子长什么样子……
带着一脑门的疑问,我和孩子们翻开这本《微观世界:谜一样的小生命》。
打开扉页,仿佛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光怪陆离的微型生物,颠覆孩子以往的认知。
书中共描绘了10个放大的微型生态系统,有海洋、沙滩、床单、皮肤、森林、淡水等等,近100种微型生物。
尽管这些小生命和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但是从外形上却与我们大不相同,甚至有些还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作者也没有把这些小生命描绘得狰狞可怖,反而是一幅幅让人震惊的手绘大场景,色彩搭配醒目,每个大开页画面细腻唯美,有的甚至显得萌态十足,给人予视觉盛宴的同时,还让这些既陌生却与我们共同生活的小生命显得亲切。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不仅图画精美,文字也优美动人,在标题上把海洋浮游生物称为水中芭蕾,说河流中对抗流水的微型生物是河中小民的英勇斗争。让阅读的人在画面和文字上都能享受到美的熏陶。
同时,作为一本科普书,作者在每个生态系统前都态度严谨地标注放大倍数,详细标注每个生物的名字和介绍,并在书末做专业名词解释。但是为照顾儿童,作者在内容上又采用有趣、生动的文字来描绘,十分具有画面感。如写厨房时,说道:“你仔细查看过家中厨房的角角落落吗?那儿可驻扎着好多小贪吃鬼呢。这边,尘螨围着一堆饭渣、毛发和皮屑大摆宴席……”
总之,这是一本从图画到文字,都特别精美的科普书,作者费尽心思地让孩子发现并努力接纳身边不同的世界,让他们逐渐理解万事万物的多样性,开阔视野。
微观尽头的世界:原子放大1亿倍能再看见一宇宙?刘慈欣道出真理
《微观世界》与我之前所看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在我的印象中,纪录片都是宏大的,壮观的,然而这部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微观世界》的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微观世界》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从开头到结尾没有一句台词,表现台词的就是平常在我们眼里很渺小的昆虫,这些很渺小的昆虫,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主角。
这是一部无声的**,除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虫鸣声,听起来是那么动听,每个昆虫在嘶叫着,它们是那么的平常,太平常不过了。每个镜头都能看出它们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
影片拍出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把小动物们拉近、放大,拍出了动物界的生活美、劳动美、行为美。有几个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午后,一场大暴雨刚刚过去,太阳重新露出了笑脸,到处还是湿漉漉的,让人感觉那么清新。蚂蚁们的家被暴雨冲得一塌糊涂,天刚放晴,身上还沾着泥浆的蚂蚁们又忙开了,有的重建家园,有的又外出觅食,更让人忧心的是那条大猎物还在半路上,它们又得商量着怎么把它运回去?小溪边,两只蜗牛拖着重重的壳在艰难地行进。它们在一块石头上相遇了,相互用触角友好地问候。我猜想,它们也懂礼貌,它们也有爱情呢!果然,它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就像一对失散多年的恋人?大路上,一只黑乎乎的屎壳郎正在用一种奇特的方法运一团粪球。它用头部和两只前爪抵住地面,四条后腿灵巧地拨着粪球滚动。在路上,它心爱的粪球被一根柴棍戳住了,任它怎么努力都搬不动了,屎壳郎急得团团转。那种可笑可爱又可怜的的模样真让人难忘,我多想帮它一把呀!还有一幅奇妙的场景让我对平时又讨厌又害怕的毛毛虫肃然起敬:一队毛毛虫行进在沙地上,后一条的头部紧紧地跟在前一条的尾部,上百条毛毛虫头接尾,尾接头,连成了一条笔直的“火车”,它们步调一致,纪律严明,遇到前面有障碍物时,后面的毛毛虫谁也不乱阵脚,总是耐心等候,然后再一起前进?我不由得惊叹不已,真太有意思了,太让人感动了。大自然多奇妙啊!
这部纪录片给我印象很深,那么渺小的生命活着都那么的开心,何况是人?可能有时候被社会同化了,但看清楚这个大自然就会有所感想。
篇二:《微观世界》观后感
我向来都比较害怕各种动物和昆虫。当我得知《微观世界》讲述昆虫的时候,我的内心还是有一丝恐惧的。说实话一开始近距离看到那些昆虫的时候,我觉得有些恶心,但不知不觉,我就被书中神奇的微生物世界给吸引了。
沙子、水珠、各种植物和昆虫,我们平时用肉眼看是如此平常,但在显微镜下面,沙子竟如同水晶般闪烁,这么干净的水珠里竟然藏着这么多微生物,看得我直起鸡皮疙瘩。各种植物和昆虫在显微镜下面的结构是如此神奇。这让我想起在学生时代上的生物课。那个时候我们最喜欢就是去实验室制作昆虫标本,在显微镜下面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小时候,我们一放学做完作业,我跟伙伴们就会去山上采摘美丽的花草。夏天,会下到小溪去抓小鱼小虾。看到蚂蚁搬家,我们会盯上老半天仔细观察它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在天地里看到小蝌蚪,把它抓回来,会好奇地观察它是如何长大变成青蛙,但往往等不到几天,小蝌蚪就一命呜呼了。现在我们长大了, 工作了,似乎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在跟网络打交道。我们错过了大自然中太多美妙的东西。《微观世界》一书拉近了我与大自然之间的距离,让我在微生物世界中进行了一次奇妙的旅行。
《微观世界》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两只蜗牛。雨后,两只陌生的蜗牛偶然在途中相遇,它们用触角小心翼翼地触碰对方。啊!是同类!还是异性!一刹那,爱情的火花迸发!随着一首浪漫而激昂的音乐 响 起,两只蜗牛瞬间缠绵在一起,尽情享受爱情的美好滋味。它们虽然弱小,但对于爱情,它们丝毫不比我们人类逊色。我觉得一切语言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受到这种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唯美。
篇三:《微观世界》观后感
《微观世界》与我之前所看的纪录片很不一样。在我的印象中,纪录片都是宏大的,壮观的,然而这部片子却出乎我的意料。
首先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部片子是微观的,但是内容主旨来说,却并不微小。这部纪录片以昆虫为主要角色,聚焦昆虫的生活。摄影师把自己“变得和小昆虫一样小”,以一份子的角度向我们生动的呈现了小昆虫丰富多彩的生活。导演是法国著名的雅克?贝汉,他为我们所熟知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他的片子中的人文主义情怀,这部片子也不例外。很多纪录片会站在高处,也就是用学术的眼光来拍,这样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能够让观众在观赏过程中获得一个系统的知识,坏处是容易让观众分心,缺少艺术价值。雅克?贝汉用同级的角度来表现昆虫,因此表现出了昆虫界的我们人类能够懂得情感。
其次,从拍摄手法来说,这部纪录片非常精致,非常具有观赏性。影片用出色的影像放大了我们身边的昆虫世界,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平时不会注意的世界,让人生临其境。拍摄一直平凡的屎壳郎时,导演先用放大镜头近距离拍摄它的坚持执着,正当我们仿佛和它一起苦难着时,导演突然镜头一拉,我们一下发现屎壳郎的渺小。这会让观众不禁感叹,原来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这么多的故事!
最后从影片配乐、音效来说,也是选的非常适合。音效上,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个别段落经过配乐,时而与昆虫的动作同步相伴,如千脚虫的爬行,使用了打击乐,听来非常逗趣;时而与情节配合,营造出紧张感,如鸟儿啄食小虫和甲虫大战便动用了乐队,不但有节奏而且还产生出厚重的震撼力。配乐上,导演选用了不同国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在不同的情境里配有不同风格的音乐,这些得当适宜的配乐会感染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这部片子是开眼界之作,打破了纪录片一贯的拍摄方式,充满人文主义情怀。
篇四:《微观世界》观后感
《微观世界》出自法国导演雅克贝汉之手。与其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迁徙的鸟》相比,《微观世界》主要采用的是放大自然生活中的场景来述说主题,在节奏上,是以多个场面组接的,而《迁徙的鸟》则是以各种鸟的迁徙为序,给人的感觉而言,《迁徙的鸟》更有逻辑。两部影片表现的主题有不同的侧重,《迁徙的鸟》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展现鸟儿们一个迁徙过程,《微观世界》则是从最微小的方面来体现动物昆虫的境遇。
这部影片只有在开头部分的采用了简短的解说词,这些解说词的运用将全片主题和基调给观众简单进行了介绍,这些介绍为后面自然声音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观众的欣赏也更有目的性。全片多采用自然的声音,声音的快慢、轻重节奏和画面紧密结合,不同节奏的变化更加凸显自然界的生存状态和斗争场景,把微观世界中各种生物生存情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最有趣的一段画面是一只笨笨的屎壳郎推着粪球却不慎扎进树杈里怎么也推不走了。此处的节奏把握得十分流畅。屎壳郎天真地推着粪球,推着上坡结果连虫带球一起滚回坡下。体现出它推球非常认真。而它在推到树杈旁时,一个大特写,我们眼睁睁看着有粪球直径宽的树杈整个没入粪球里。屎壳郎一开始一门心思往后推,往后推,不明情况。然后发现推不过去,它转身用头部的器官在粪球前挖了一道沟壑好让自己着力。接着又转过身向后推。粪球被推高,眼看着就要从树杈里出来。看到这里我都为屎壳郎捏一把汗,我相信观众应该都屏着气在心理上帮它加油呢。突然之间,粪球又落下了,还是插在树杈上。突然心里有点失落。不过导演此时就通过剪辑,立即给我们看屎壳郎最后努力从背面把粪球推出树杈的那一瞬间。观众的期待得到了满足。屎壳郎和粪球的小斗争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微观世界以微距带领我们领略了那些被忽视的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生命力。
篇五:《微观世界》观后感
今天看了《微观世界》,发现每一种昆虫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一些我们平时看不见的一些东西。从自然的角度出发,每一种昆虫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就像我们人类存在于这个地球上,每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昆虫,也都在大自然中扮演着它们各自的角色,体现着它们的价值。
昆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是被我们所忽略的一种生物,但是它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身边。蚂蚁、蚂蚱、蜘蛛等。每一种生物都有自然赋予它的魅力,每一种生物都有自然赋予它的使命。即使它们是那么的微小,小到我们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的程度。我觉得这恰恰在提示着我们,即使再微小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尝试理解它。就像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样,每一件在我们眼中可能是很微小的事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
相对于昆虫来说,我们在体型上要远远大于他们,但是我们和它们一样也只是一个个体,一个属于大自然的个体罢了。我觉得人类比起昆虫,就是脑子比他们好使一点,蚂蚁可以抬起比自己体重大十倍的物体,蜘蛛能够结出蜘蛛网,毛毛虫经过化茧成蝶之后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每一种昆虫都会教会我们一些道理。蚂蚁教会我们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蜘蛛的捕食教会我们要使用好的方法和技能才能有收获;蝴蝶教会我们只有经过化茧成蝶般的痛苦才能让自己变得绚烂夺目。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好奇之心,而到了近现代随着人类相继发明了天文望远镜、火箭、宇宙飞船、太空探测器等,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人类对宇宙的真实结构依然一无所知,传统认为宇宙结构是一个大空间,然后包含无数的星系、恒星和星球,这些天体和无尽的空间组成了宇宙,不过随着黑洞、暗物质、暗能量等新天体的发展,传统的宇宙结构受到了极大挑战,有些科学家认为真实的宇宙结构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如果按照传统的宇宙结构根本无法解释黑洞、暗物质、暗能量这些东西的存在的理由。
传统的宇宙结构: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包含无数星球
在传统的宇宙认知中,我们认为宇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空间,宇宙是没有尽头的,根据目前科学家的观测,人类可观的宇宙大小就高达930亿光年,更不用说人类无法观测到的宇宙部分,因此宇宙的大是人类无法想象的,即使人类能够制造出超光速飞船,也无法飞遍整个宇宙,而且光速与宇宙大小还存在一个尖锐的矛盾,既然光速是宇宙最快的速度,那么相对于宇宙来说,为什么它慢的像蜗牛,这明显与它作为宇宙最快的速度地位不相符,那么如果宇宙的真实结构不是传统认识的那样,那么真实的宇宙结构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人类绘制的宇宙全景图,可观宇宙直径为930亿光年
对于宇宙的真实结构是什么样子,网上流传的一个视频似乎揭示了其中的真相。在网上流传的这个视频中,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摄像机镜头从一个人的眼睛开始慢慢拉远,慢慢的,镜头里面出现了地球、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这个时候镜头还在不断拉远,镜头里面出现了人体细胞、血液、血管.......最后又回到了眼睛这个镜头,这个视频似乎在揭示这样一种现象: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不存在界限,宏观世界的尽头就是微观世界的尽头,也就说宇宙的尽头可能就是最基本粒子原子的开端。
一个小小的细胞蕴含这么多东西
微观世界的尽头是宏观世界,宏观世界的尽头是微观世界,宇宙尽头是原子,原子尽头是宇宙,这个想法打破了人类对宇宙的传统认知,因为在传统的认知中,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是完全隔离的,宇宙是宇宙,原子是原子,原子只不过组成宇宙最基本的粒子,怎么可能原子里面也包含宇宙呢!其实这种想象也很好理解,因为如果仔细对比的话,我们会发现宇宙的基本框架与原子的基本框架高度一致,比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太阳围绕银河系中心转,宇宙所有的运转都围绕一个中心完成。
宇宙一切物质似乎都在围绕一个中心做运动
再看看原子,一个原子由原子核和无数个电子组成,电子就围绕原子核旋转,而且运动也相对稳定,唯一的区别是原子核里面的电子运转状态存在不确定性和概率现象,但是总体运动都是围绕一个中心完成的,因此有科学家推断,微观世界里面存在一个宇宙,如果利用足够先进的显微镜把原子放大1亿倍,我们就能够看到宇宙的结构、全貌以及宇宙外边是什么,可惜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只有100万倍,距离一亿倍还有很大的距离,而扫描显微镜虽然可以放大3亿倍,但是获得图像却不真实的,因此人类至今还无法观测原子里面的真实面貌。
原子核运动状态,很想宇宙星系运动状态
对于科学家推测的微观世界尽头就是宏观世界、原子里面可以窥探宇宙全貌这个猜测,很多人以为是异想天开,其实著名的科普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在它的著作《微观》的尽头就做过有关的猜想,刘慈宁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目前科学家发现比原子更小的物质,也就是夸克,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科学家利用强子对撞机对夸克内部进行进一步挖掘的时候,不仅没有任何发现,还导致强子对撞机失灵,这似乎在表明,微观世界确实在影响着宏观世界,当对夸克施加作用力的时候,这些作用力反过来影响到整个宏观世界,因此刘慈欣大胆预测微观世界尽头就是宏观世界,当然这个假设目前还没有被证实,而一旦被证实,整个人类的世界观将会被彻底颠覆。
关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密切联系?”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初嘉煊]投稿,不代表创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jian-nb.com/cshi/202505-1277.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创健号的签约作者“初嘉煊”!
希望本篇文章《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密切联系?》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创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密切联系?”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密切联系?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