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有关圆明园的英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圆明园的英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火烧圆明园时有位19岁女英雄冯婉贞
徐珂的《清稗类抄》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说的是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有一位女英雄冯婉贞英勇杀敌的故事,梗概如下:?
距圆明园十里处,有一谢庄,居民均为猎户。其中山东人冯三保精于技击,其女婉贞,年方十九,也身手不凡。一日中午,英兵百余人来犯,冯三保率众潜伏于寨墙后,待敌军接近时,猎户们众枪齐发,敌兵纷纷倒下。正当众人兴高采烈之际,冯婉贞却忧虑地说:“小敌退,大敌将到。如果敌人携炮来攻,咱村就将变成齑粉了!”冯三保瞿然醒悟,忙问有什么办法。于是冯婉贞讲了一通道理:“西人长于火器,短于技击。火器的长处在远攻,技击的长处在巷战。咱村是十里平原,与敌人比火器,如何能胜?不如操刀持盾,以我所长,攻敌所短,与敌人进行近身的搏斗。”于是,婉贞即将全村会武术的年轻人召集起来,一律黑衣白刃,埋伏在村边的森林里。不久,果然有敌兵五六百人抬着大炮来攻,冯婉贞率众奋起,持刀猛劈。英兵仓皇失措,以枪上刺刀迎击。自然,洋鬼子的刺杀比不上中国的武术。冯婉贞刀锋所至之处,敌人非死即伤,纷纷退却。冯婉贞大喊道:“快追!快追!不要让鬼子开枪开炮!”于是,谢庄的年轻好汉们死死缠住敌人,在交互错杂中展开白刃战。直杀到天暮日落,敌兵死了百余人,弃炮而逃,谢庄得以保全。?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让中国人感到特别窝囊和憋气的战争。1860年10月初,英法联军由北京东郊绕至北郊,闯入圆明园大肆抢掠,将文物珠宝劫夺一空。18日,英军又出动大批士兵,焚烧圆明园,致使这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杰作付之一炬。当时,咸丰皇帝是逃到热河去了,似乎也没有清兵奋起抗争杀敌复仇的记载。然而,就在圆明园的近侧,却有一位小女子,率领一批热血男儿狠狠地惩罚了侵略者。虽然只是小胜,但总可以让一切有爱国心的炎黄子孙略舒一口气。因此,这篇文章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冯婉贞的知名度也就大为提高了。?
前些年,北京的几位历史学家对冯婉贞发生兴趣,想查清这位女英雄的身世和事迹,于是,组织起调查队,从文献和实地两方面进行调查。自然,这是极为应该的。为了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人们对这位女英雄的了解多多益善。然而,万事就怕认真,一调查,问题就来了。不仅找不到冯婉贞其人的记载,而且,圆明园附近也没有谢庄其地,《清稗类抄》所云,完全是子虚乌有。?
史学的生命是真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的记载既然完全失实,对于历史科学来说,自然没有任何价值。因此,有次讨论一部书稿的选材时,有些史学家就主张将该文删去。?
我很早就读过关于冯婉贞的这一篇文章,很遗憾,虽然身居北京多年,却从不曾想到过去调查。听了有关史学家的介绍后,除了敬佩其科学精神外,我就想,这也许是一篇小说。作为史学,该文没有任何价值;作为文学,其价值就不低了。?
研究工作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你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要查找一项资料,却怎样也找不到;有时候,它却不请自来,跃入你的眼帘。某日,我在查阅1915年3月19日的《申报》时,突然发现,它有一个专门栏目,名为“爱国丛谈”,其中一篇就正是《冯婉贞》。它的作者是陆士谔,徐珂只是将它收入了自己所编的书中。“类抄”者,正说明了徐珂是编者,而不是作者。?
陆士谔是何许人呢?再查。原来此人名守先,江苏青浦人。自幼习医。后在上海以出租小说为生。久而久之,自己便也写起小说来。由短篇而中篇,由中篇而长篇,先后出版了《三剑客》、《白侠》、《黑侠》、《红侠》、《八大剑侠》、《北派剑侠全书》、《南派剑侠全书》、《新三国侠义传》、《新梁山英雄传》等大量武侠小说。他有时也写清代历史或宫闱小说,如《顺治太后外纪》、《清朝开国演义》、《清史演义》等。他大概做梦也不曾想到,他的那么多长篇小说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而一篇小小的《冯婉贞》却在新中国受到重视。?
《冯婉贞》在《申报》发表时,篇幅稍长。徐珂收入《清稗类抄》时不仅改了题目,而且对描写人物和作战气氛的部分细节作了删节。末尾作者有一段议论:
救亡之道,舍武力又有奚策!谢庄一区区小村落,婉贞一纤弱女子,投袂奋起,而抗欧洲两大雄师,竟得无恙。矧什百于谢庄,什百于婉贞者,呜呼可以兴矣!
这是对《冯婉贞》一文主题的最好说明。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者正逼迫袁世凯接受旨在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当时,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汹涌澎湃。作者塑造冯婉贞这样一位女英雄,也是有寓意的吧!
清稗类钞冯婉贞翻译:
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写谢庄群众组织团练,准备抗敌。第一段仅用十余字,交代了时间、事件及当时形势等时代背景。紧接着第二段介绍谢庄。谢庄是本文故事发生的地点,是故事中人物活动的场所。
谢庄处在特定的地理位置——“距圆明园十里”,故在反侵略战斗中首当其冲。谢庄又具有战斗的有利条件——环村居者皆猎户,所以村民都勇猛善战。村民冯三保和他的女儿冯婉贞,更是村民中的佼佼者。冯三保“精技击”,“勇而多艺”。
冯婉贞虽年才十九,但“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谢庄村民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备战,组织团练,推冯三保为长,又“筑石寨土堡于要隘”,为后文写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埋下了伏笔,交代了大战将临前谢庄村民的临战态势。
第二部分(三、四自然段)写谢庄群众的首战告捷和冯婉贞的深虑远谋。文章从发现“敌骑”写起,描写冯三保从容部署战斗,知己知彼,告诫团众不要盲目射击,射则求必中。又善于指挥村民避敌锐势,敌枪射击,“寨中人踡伏不少动”;敌势可乘,立即下令开火。
又“借寨墙为蔽”,避敌进攻火力,乘机再射击敌人,终于打退了敌人,首战告捷。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战斗的全过程。以描写冯三保这个人物为主,刻划了他的沉着机智,勇敢无畏,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战斗胜利后,文章笔锋一转,将重点放在刻划冯婉贞形象上。
敌人退后,大家很高兴,“三保亦自喜”,冯婉贞却独独感到“戚然”。这出人意料的一笔,使人感到意外,文章描写她与众不同的神情,表现她比在战斗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机智的父亲更有远见,更有智慧。
当大家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她预见到了谢庄潜在的危险,小敌被击败,大敌必然来报复。接着,冯婉贞积极设计,根据西人的长处和短处,“火器”与“技击”的不同特点,提出使用扬长避短的策略,采用“操刀挟盾,猱进鸷击”的战术,使侵略者无法发挥火器威力。
从而战胜之。文章详细描写了父女之间对所采取的战术的不同见解,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冯婉贞的形象。在父女争执中,冯婉贞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前面描写冯三保,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冯婉贞这个仅十九岁的青年女子。
父亲不同意她的正确谋划,冯婉贞勇担重任,年少志高,“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号召他们跟从自己为拯救谢庄于危难之中而战。冯婉贞的言行,无处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在这些言行中,冯婉贞过人的智慧和胆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第三部分(第五自然段)描写冯婉贞率众大败敌军,保全谢庄。这一段正面描写了冯婉贞的英勇善战。冯婉贞率领谢庄少年“结束而出”,以“区区百人”迎击五六百敌人,毫无惧色。“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武艺非凡,充满英勇气概。
在战斗忙迫中,她仍然保持着一个出色指挥员的清醒头脑,一见敌人纷退,立即识破了他们的意图,随即大呼:“诸君!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急逐弗失!”一直奋搏到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
终于将敌人彻底击溃。冯婉贞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保卫了谢庄的安全。至此,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
她智勇双全,武艺超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为保卫自己的国土,保卫同胞的安全,甘愿冒着枪林弹雨,浴血奋战。这就是闪耀着灿烂夺目光彩的冯婉贞形象。
《冯婉贞》一文叙事相当简洁明快,短短的篇幅,描写了两次战斗以及每次战斗前的谋划、准备,又成功地塑造了冯婉贞及其父亲的形象,表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
关于“有关圆明园的英雄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念阳]投稿,不代表创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chuangjian-nb.com/cshi/202505-135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创健号的签约作者“念阳”!
希望本篇文章《有关圆明园的英雄故事》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创健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有关圆明园的英雄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有关圆明园的英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火烧圆...